体验了 Arc 浏览器后的一些想法

date
Oct 8, 2022
slug
experience-arc-by-the-browser-company
status
Published
summary
其实在 8 月份就已经收到了 Arc 浏览器的体验邀请邮件,但是在用了一周之后发现很难适应 Arc 浏览器的一些逻辑,故而选择放弃。而这几点刚好在即刻看到有人在为这款产品而争论,所以写这篇文章简单地谈下我眼里的 Arc 浏览器。开始知道 Arc 浏览器是通过产品沉思录 20220703 期中的介绍,其中介绍到了很多关于这款浏览器的新理念。
tags
产品体验
type
Post

前言

其实在 8 月份就已经收到了 Arc 浏览器的体验邀请邮件,但是在用了一周之后发现很难适应 Arc 浏览器的一些逻辑,故而选择放弃。而这几天刚好在即刻看到有人在为这款产品而争论,所以写这篇文章简单地谈下我眼里的 Arc 浏览器。开始知道 Arc 浏览器是通过产品沉思录 20220703 期中的介绍,其中介绍到了很多关于这款浏览器的新理念。
而在这之前,我所用到过最颠覆的浏览器应该是 Chome 了,或许不能叫 Chome,应该是 Chromium。因为当年最开始上网的时候,我都是在网吧,当年 Windows 7 应该还没发布,都是用的 Windows XP,预装的是 IE 浏览器。后来网吧桌面上的浏览器换成了 360 浏览器(应该是花钱推广了?),我也就切换了过去,当时其实没有感受到多大的提升,只是觉得界面更好看了,直到后来 360 又推出了一款 360 极速浏览器,双核加速 0.0。
我当时感觉在优酷等网站看视频特别卡,加载又慢,就想试试 360 极速浏览器能不能有更好的表现。第一次打开 360 极速浏览器,选择了极速内核后,发现网页打开、加载速度都有非常明显的变化,简直惊为天人,尤其后面还发现了插件中心,能去广告!当时就在想:卧槽,神器啊。
以上就是第一次被某一款浏览器颠覆认知的情况。当时年纪比较小,大概还是小学(对,去网吧打游戏的小学生),并不知道所谓的极速内核就是 Chromium,真正完整的体验还得到初中后开始使用 Chrome 了(从那时学会了“红杏上网”)。
因此,对于 Arc 浏览器这款产品,我也是非常好奇,自然也就进入到它们的官网,并提交了测试申请。然后在 8 月中旬的时候收到了体验的邮件,随后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试用。期间我将 Arc 浏览器完全作为主力浏览器去使用,所有生活、工作、娱乐相关的事务都搬了过去。但是经过一周的试用过后,我还是放弃了 Arc 浏览器,回到了 Microsoft Edge。
下面大概说一下这一周的心路历程(PS:主要是个人体验后对 Arc 浏览器的一些想法)
从安装开始到使用,这里的体验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安装后的启动页面,非常的绚丽,很有仪式感。再到进入应用后,整个产品的设计、交互都非常让人耳目一新,唯一的不同就是和其他所有浏览器处处不同。

Arc 浏览器的一些特点

标签页系统

最大的不同来自于 Arc 团队对浏览器标签页的理解。Arc 浏览器中标签页分成了三个区:Favorite、Pinned、Explore。
notion image
  • Favorite:类似于日常使用浏览器时书签,全局都能看到(不过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将它理解成 Dock 栏)
  • Pinned:每一个 Space 里的固定标签页,不会被自动清理
  • Explore:每一个 Space 里的临时标签页,会被自动清理
没用过的人看到上面,可能会不理解 Space 是什么东西。我个人会将它理解为多个窗口,只不过这个窗口在 Arc 浏览器中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切换。下面来举个例子:
在日常工作中,我需要打开很多个工作相关的标签页;而在生活娱乐中,我需要打开的是不同的标签页。如果这个时候我想要在浏览器中清楚地区分哪些是工作相关的标签页,哪些是生活相关的标签页,我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思路,利用浏览器里的分组,像 Microsoft Edge 是原生支持的。但是问题在于,我已经用分组来分类工作中所属不同项目的标签页了。
第二个思路,像下面这样用两个窗口去区分不同场景下的标签页,这也是我目前的处理方式。
notion image
因此对我来说,Arc 浏览器的 Space 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快捷切换不同类型的标签页,可以自定义颜色区分不同的 Space:
可以看出在 Arc 浏览器中,几乎可以不用在乎多窗口这一形式,完全在一个窗口下完成对所有标签页的有序处理。
  • 用 Favorite 作为这个浏览器“系统”的 Dock 栏
  • 用 Space 隔离标签页
  • 在 Pinned 中留住每个 Space 下常用的页面
  • 在 Explore 中打开某些临时需要的网站
Arc 浏览器有一套自己对于标签页管理独有的理解,并给出了如何管理标签页、如何浏览一个网页的完整方案。

New Tab 的新思考

另外,Arc 浏览器中 New Tab 操作也被更换为下面这种形式
notion image
这一逻辑使得传统的空白标签页成为历史,用户可以更加快速的打开标签页或进行搜索。不过细细想来,我对于这一改变是持支持态度的:为什么我们要有空白标签页呢?是为了其中的广告吗?作为一个用户来说使用 New Tab 就是为了去打开某一个新标签页,因此这样一种形式不是更加纯粹么?

Split 分屏

这确实是一个效率神器,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用到,比如说写文章、做竞品分析等等。

我为什么还是放弃了 Arc 浏览器?

垂直标签页

垂直标签页有它的好处,当时在 Edge 上推出的时候我就立刻切换了过去,但是也是用了一周后放弃。原因主要在于它会侵占网页的内容,特别是当网站本身也是侧边栏的形式时,对我来说会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冲突。当然这个问题也比较看每个人的操作习惯,我目前还是一个顶部标签栏爱好者。(甚至 Edge 上可以折叠垂直标签页,但是我依然无法习惯,因为我更想看到每个标签页的标题)
notion image

多余的内置服务

Arc 浏览器不仅提供了浏览服务,还添加了 Note 和 Easel。
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浏览器要提供这种服务,就像是 Edge 浏览器提供比价优惠功能一样,这不是一款浏览器该做的事情。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跨平台

很多场景下我都会依赖于 Edge 的跨平台功能去浏览网页,这一点目前也是 Arc 浏览器缺失的部分。

性能问题

Arc 浏览器是基于 Chromium 进行开发的,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它相比较于 Edge 非常占用系统资源。这也许跟它提供的各种丰富的功能和交互有关,也有可能是技术团队之间的差距。
但是在我这台 M1 的 Air 上体验,确实相比较于 Edge 会更多地遇到卡顿和电量掉得更快。

总结

Arc 浏览器就像是一群特立独行的设计师做出来的,有着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且对于当前在市面上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但是自己却并不喜欢的浏览器进行了大量的重新设计,最终做出来了一款与众不同的产品。它很美,但是这也是有代价的。
对我来说,Arc 浏览器是有创新性的,但说它具有多大的颠覆性倒也不至于。这是一款极具特点和个性的浏览器产品。
总有人更加偏爱优雅的交互与设计,但也有人可能非常讨厌别人来教他怎么用浏览器,我依然建议大家都可以去体验一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